胆结石中医治疗三法

现代医学认为,胆结石主要是由于胆汁郁积,胆道感染或胆固醇代谢失调引起。胆结石属中医“胁痛”、“黄疸”等范畴。病因由于感受外邪、七情内郁、恣食煎腻厚味食物导致肝胆疏泄失常,气血郁滞,胆汁瘀积,故胆结石之中医辨证,以肝郁气滞为多见,其形成与情绪有关。病人由肝郁而气滞,气滞而血瘀,进而导致脉络不通,再者肝郁克脾,脾虚生湿,湿聚而浊生,日久凝为结石。其标在胆,其本在肝。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先,常用柴胡疏肝散,大、小承气汤,二陈汤等化裁。根据临床辨证,总结胆结石症治疗三法如下。

中医智库医在江湖说明:李佃贵教授长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,文中胆结石的总攻疗法具有重要价值。

1 通腑排石法 适用于气滞证。以疏肝理气,通腑排石为治疗原则。对临床以肝郁气滞为主,右胁胀痛,痛势每随情绪变化,甚至出现满腹胀痛,便闭,恶心呕吐等急腹症症状,舌红苔黄腻脉滑者。其结石直径较小,形状圆滑的胆囊、胆总管结石,可用此法。根据临床经验,拟定排石汤。方药组成以金钱草、茵陈、柴胡、枳实、芍药、延胡、大黄、厚朴、芒硝、川芎、香附等为主。具体用法:早晨空腹服油煎鸡蛋2个,促进胆汁分泌,中午用排石汤猛攻,患者一般可在晚上引起腹泻,结石每随大便排出。本方以金钱草、茵陈、大黄清利肝胆,以柴胡、香附、川芎、枳实疏肝理气,以大黄、芒硝、厚朴通腑排石,以芍药、延胡柔肝止痛。合而用之,可使肝胆疏,枢机利,疼痛止,结石祛。

病例:谷某,女,44岁。年3月24日初诊,右胁胀痛,不欲饮食半年余。患者右胁胀痛,不欲饮食半年,加重2周。伴暖气,反酸,口苦,上腹胀满,随情绪加重,厌油腻,偶有后背疼痛,大便干,2d1行。舌红苔黄腻脉沉弦。B超示:胆囊炎,胆结石(数个结石,最大0.4cm×0.3cm)。根据症、舌、脉,认为该病属肝郁气滞。治疗以疏肝理气,通腑排石。因患者以前未曾服药治疗,故先据证给予中药疏肝通腑溶石,再以排石汤总攻。方药:金钱草、茵陈各20g,柴胡、枳实、川芎、香附各15g,大黄9g,芍药、延胡各12g,牡蛎、昆布、丹参各15g。6剂,水煎服,1d1剂。2诊:患者服药后右胁及上腹胀痛明显减轻,反酸,口苦消失,饮食增加,大便稀,1d1次。舌红苔薄黄脉弦。根据药后情况决定用排石汤总攻。方药:金钱草、茵陈各30g,柴胡、枳实、川芎、香附各15g,大黄9g,厚朴、芒硝各15g,芍药、延胡各12g,1剂。嘱患者早晨空腹服油煎鸡蛋2个,中午服排石汤ml,至傍晚开始腹泻,排大便3次,查见结石2个,大小约0.3cm×0.2cm。此后患者右胁及上腹胀满基本消失,已无背痛,饮食、大便均正常,继进柴胡疏肝散5剂收功。

2 活血溶石法 适用于瘀血症,以活血化瘀计,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。临床以气滞血瘀为主的患者,常表现右胁刺痛,泛酸口苦,嗳气,不思饮食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弦细等症状。这些患者多由于病情迁延较久,由气滞而血瘀,结石逐渐凝聚而大,病证表现为本实标虚。由于直径较大,形状不规则的结石不宜应用排石法,且患者病久体虚不宜通腑排石。笔者根据临床体验总结制定了溶石散,其药物组成以金钱草、茵陈、丹参、当归、赤芍、牡蛎、海藻、昆布、海浮石为主。溶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此方以活血化瘀,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。方中金钱草、茵陈清肝利胆,丹参、当归、赤芍活血化瘀,牡蛎、海藻、昆布、海浮石软坚散结,诸药组合,可使结石逐渐溶解,以至消散。

病例:张某,男,60岁。年7月25日初诊。右胁刺痛1年余。患者素有右胁刺痛,食欲不振,近期加重。现证:右胁刺痛,食欲不振,口干口苦,时有嗳气泛酸,食后感觉上腹胀满,遇情志不遂时有两胁胀痛。既往有冠心病病史,大便干,1d1次。舌质紫暗苔黄厚腻脉弦细滑。B超显示:胆囊炎,胆结石(两个,分别为0.5cm×0.4cm,0.3cm×0.1cm)综合病人情况,认为本病属气滞血瘀。因病人年老体弱,且素有冠心病病史,不宜用排石汤通腑排石,方选溶石散。方药:金钱草、茵陈各20g,丹参、当归、赤芍、牡蛎各15g,海藻、昆布各12g,海浮石30g,7剂,水煎服,1d1剂。2诊:患者服药后胁肋刺痛减轻,舌质紫暗好转,舌苔渐薄,脉弦细。继以上方随证加减共服50余剂,症状基本消失。B超结果:肝胆未见异常,说明结石可能在服药过程中溶解消散。

3 消痰化石法 适用于痰浊证。以祛痰化浊,通络化石为治疗原则。化石与溶石含义相似,但又不完全一样。此法适用于浊邪凝聚,痰湿阻络的病人。临床表现肝区隐痛,胸脘痞闷,肢体困倦,头目眩晕,恶心欲吐,舌淡、苔白腻,脉濡数。根据临床辨证,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拟定化石散,药物以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大贝母、柴胡、郁金、威灵仙、茵陈、清礞石、丹参为主组成。本方祛痰逐瘀,消浊利胆,方中陈皮、半夏、礞石、大贝母祛痰化浊,柴胡、金钱草、茵陈疏肝利胆,茯苓健脾祛湿,丹参、郁金、威灵仙活血通络。诸药合用,使浊痰祛,瘀滞除,结石化。

病例:李某,女,36岁。年9月2日初诊。肝区隐痛,胸脘痞闷1年,患者1年来有肝区隐痛,自感胸脘痞闷,肢体困倦,头目眩晕,午后尤甚。形体肥胖,不思饮食,厌油腻,恶心欲吐,大便不爽,量少,1d1次,舌淡、苔白腻,脉濡数。B超显示:胆囊壁厚,内有散在泥沙状结石。根据病人临床表现,本病属浊邪凝聚,痰湿中阻。治以祛痰化浊,通络排石。方选化石散: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大贝母各15g,柴胡、郁金各20g,威灵仙、茵陈、丹参各15g,清礞石30g。水煎服,1d1剂。患者共服药60余剂,自感神清体健,肝区隐痛消失,食欲增强。B超示:肝胆未见异常。说明原有泥沙状结石可能在服药过程中逐渐溶化。

体会 胆结石在临床上并非单独出现,常合并胆囊炎,胃脘痛,胃胀纳呆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一同出现。临床施治应以中医辨证为主,结合B超检查,明确结石部位、形状、大小,综合病人全面因素,分析病情,分别采用通腑排石,活血溶石,消痰化石等法治疗。在临床过程中治疗多例胆结石患者,根据以上经验,准确辨证,合理用药,每获良

效。

中医智库医在江湖评析:本病一般以通腑排石为主,活血溶石,消痰化石供参考。

原文发表于《陕西中医》年7期,由中医智库编校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和原杂志所有,中医智库谨表谢意!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。中医智库点评部分恐有违原文之本义,仅供参考,中医智库与您分享中医好文章!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何需求,请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
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shangpinshopping.com/djszl/djszl/19571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